街市驚現魔鬼魚BB 網民斥殘忍
休漁期剛過,海鮮愛好者又可大飽口福。近日有網民在Fb群組分享一張在街市出售的「魔鬼魚BB」照片(見附圖),引來網民議論紛紛,有人痛斥「好殘忍」,亦有人質疑魔鬼魚是否可以食用。
該網民其後解釋魚販向他表示魔鬼魚BB是從母體取出不久,免費送給他後已拿到大海放生,雖然生存機率難料,「但總好過死喺街市」。魔鬼魚本名為赤魟,過去曾有不少釣魚愛好者在吐露港及西貢一帶水域釣獲,其全身上下皆為可食用的軟骨,蘊含豐富骨膠原,不過由於貨源有限、製法繁複,因此並非常見菜式,而且其尾鰭含毒液,處理不當亦有機會中毒。
除了河豚及部分含有雪卡毒素的珊瑚魚外,如鯖魚、沙甸魚、吞拿魚及鯷魚等深海魚含有大量天然組胺酸,如儲存不善,尤其是捕獲後一段時間,未有存放於雪櫃或冷藏,某些細菌會把組胺酸轉化成組胺。由於烹煮不能消除組胺,吃下這些魚類可能會引致食物中毒 。健康人士如吃下250克食用分量的魚或魚製品,而當中的組胺含量超過每公斤200毫克,便有可能出現中毒症狀,包括口部刺痛灼熱、面部潮紅出汗、噁心、嘔吐、頭痛、心悸、暈眩及出疹。情況較為嚴重者,據報會哮喘發作或出現較嚴重的心臟症狀。這些症狀會在進食後數小時內出現,通常在12小時內消失,亦無長期影響。為防止魚類、尤其是鯖科魚類腐壞,冰鮮魚類應儲存在攝氏4度或以下,而冷藏魚類則儲存在攝氏-18度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