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成功非僥倖:從赤貧到富有的非童話故事 ——讀楊奮彬的《我的奮鬥史》
《我的奮鬥史》
作者:楊奮彬
出版:香港日月出版社
三年前曾讀到多則關於「楊奮彬」的新聞,香港錦華實業集團公司老闆楊董事長,1億港元買下屯門珀居2號洋房;楊奮彬斥資1.49億港元掃屯門和荃灣兩地舖……楊奮彬,何許人,在我腦海中留下印象。3年後,2021年春夏之交,在一個飯局上經友人介紹相識,他送我剛出版的自傳《我的奮鬥史》,扉頁上還題寫了五個字:成功非僥倖。
當晚回家,打開自傳一頁頁翻閱,拿起放不下,放下又拿起。楊董的一段段人生歷練躍然紙上。
楊董1957年生於廣東省普寧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977年經四天五夜的日藏夜行來到香港。休息了三天就開始打第一份工。後來自己創業,於1979年底在元朗教育路開了一間燒臘飯店,每天只睡兩個多小時。不久,經營餿水二十多年的一位朋友要把生意轉讓給他。這生意不但又髒又臭,還每天要從酒樓、酒店收集吃剩的飯菜廚餘,再由九龍送往新界藍地、大棠、大坑、錦田、上水古洞等地,賣給農場養豬,辛苦非常。但經楊一番考察計算,發現每桶餿水竟有十倍利潤,即買入每桶1元港幣的餿水,運至新界,可賣11至12元港幣,利潤可觀,卻需足夠體力和毅力。這一盤生意,舊東主以15萬港元頂讓給他。由此,不管颱風水災,除了年初一,他每年開工364天,只請了一個跟車搬運工,自己駕車也兼事搬運。
若遇跟車工人請假,他便一個人包攬。將每桶過百斤之餿水拉出拉進,兼上車下車。有次下大雨,他腸胃不適瀉肚,工人又請假。他把車停在路邊去看醫生,打針後又繼續收餿水。在美孚新邨那站點,在擺貨上第二層鐵架時,因人虛弱,不夠體力,人頭向下插在第一層的餿水裏,整個臉面丶大半個頭都是餿水污垢。他便跑到對面一家士多店借水沖洗,無意中他看到一年輕女子在旁掩嘴譏笑。這一幕,他終生難忘。
在書中,楊董寫道,「我上車後,自尊心受損,強忍憤怒,想吃車上擺着的飯盒,卻一口都嚥不下。自己深感賺錢之艱辛,做如此卑微的生意,受人鄙視。我當日對天發誓,他朝若能轉行發大財,一定要記住今天受辱窘境……那幾年,我全身風濕,做得手指都腫了,彎曲了,汗水與雨水長年浸濕,令我的右腳變形,血氣不通,上下樓梯常感疼痛。但這餿水生意,我堅持做了3年多」。決心要成功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是的,成功的機會在每一天,在每一條街道上,在每一道人流之中。
弱者躲避壓力,強者追求壓力。他每天收200多桶餿水及食店10多籮賣剩的麵包,日賺2,500港元上下,每月有近8萬港元收入。當時的銀行分行經理一個月工資也就二三千港元。這段常人無法承受的苦難日子,練就他後來在商場上堅毅不屈、永不放棄、敢創敢幹、穩妥務實、珍惜合作夥伴的品行。他說,「我常常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古訓激勵自己」。那三年,他還堅持星期一至五晚到屯門明愛成人教育中心苦讀英語,獲成績優異獎。幾百個同學中只六人得此榮譽,他至今珍藏那獎牌。
聰明人恰恰是在克服困難和痛苦的過程中,才感到踏實,才得到精神上的平衡。只有庸人才把成功理解為榮華。從書中的照片能略微觸摸到楊董擁有的財富,與他飯聚幾次,從沒聽他擺顯炫耀,低調謙遜,是他人生哲理。
楊奮彬祖籍廣東普寧,幾十年來,經營礦產、合金、物業投資等領域,在港九新界及內地擁有一大批商舖、住宅、辦公樓、車位、古董等。他先後在家鄉、廣西等比較落後貧窮地區投資,修建學校、道路、水利等,獲廣東普寧市「鐵山蘭花獎」,是廣西來賓市「榮譽市民」。他擔任香港和廣西10多個社會職務。
成功非僥倖,勤奮來作舟。生命,於艱難處見浩大。然而人們往往只看到別人奮鬥後的成功,而奮鬥過程中的艱辛苦澀,卻只有個中人自己才能體味。
正如馬時亨教授在書的序中說,這部書「最令我印象深刻,亦最打動我的,要算是那貧窮的力量」。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在序中說,「我惜重他歷盡艱辛,卻每每能從苦難中吸取養分,化為動力,終成大器。這與我做人的哲學精神一致,相信亦是亙古不變的法則」。梁智鴻醫生在序中說:「白手興家、由赤貧變成富有並非童話故事,彬哥的成功正是最好不過的活生生例子……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自傳,更是人生高低起伏的總結及反思。」
成功的路,總有許許多多的溝溝坎坎。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終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人生不會有僥倖的成功。人生也容不下僥倖的成功。何況,成功不是人生的終點,誠如楊董書中所說:「從來只有相對的成功,沒有絕對的成功。這一步成功了,那麼下一步呢?」●作者:江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