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歷久常「新」 殿堂閃耀餘「光」
52載歷史今年3月畫句號 巿民趁開放日緬懷點滴
屹立於北角英皇道的新光戲院,早前宣布將於3月3日結業,讓不少市民感惋惜。為讓大家重溫這座歷史建築的風采,東區民政事務處與新光戲院聯手舉辦「東區文化節」,於昨日特別舉辦新光戲院開放日,讓大眾自由參觀,更設懷舊展覽廳,在兩場導賞團中更有機會試玩傳統樂器。新光戲院充滿歲月痕跡的放映機、逾半世紀的波波燈,人人都把握最後時光,向粵劇殿堂說再見,並記錄下這間有52年歷史戲院的一點一滴。不少戲迷認為新光戲院見證了香港粵劇的發展,除了是一座粵劇文化地標,亦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意義非凡。
歷史悠久的新光戲院,至今仍保留昔日風貌。開放日活動於上午10時開始,本報記者9時半到達現場,發現已有約30人在輪候,人龍由街頭排至街尾。排頭位的洪先生早在9時已抵達,他直言新光不止是一間戲院,「好唏噓,從小到大都在這裏看過戲或看過粵劇,覺得香港再沒有一個這麼好的場地。」
記者入內所見,大堂售票處上方「新光戲院,粵劇殿堂」的牌匾富有氣派,抬頭可見天花板懸掛着108盞波波燈。高低起伏的布陣,構成漫天星宿的景象。導賞員表示,「人有108種煩惱」,該108盞燈就是希望觀眾「撥開雲霧見青天」,在觀劇後借助戲中智慧面對煩惱。大堂又設有一部「古董磅重機」,投入硬幣後便會吐出標示體重的卡片。
在一樓劇院門口,映入眼簾的舊物除了大鼓,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京劇表演大師梅葆玖壬辰年(2012年)的書法對聯,以及李居明大師於2018年題字的牌額。走進大劇院,逾千個座位自戲院開幕已保留至今,無柱及喇叭式設計令聲音特別能「落台」。舞台前方的樂池,是樂手演奏的地方,鐵欄保留鐵花裝飾。穿過戲台左右兩邊的「虎度門」進入後台,走廊盡頭是一面鏡,寫上「請好好享受自己精彩的演出」。
觀摩穿戴戲服 試玩傳統樂器
戲院內亦設有「新光數碼戲院」,有不少現代音響和燈光等設施,需由地下大堂旁邊入口步上兩層樓,經長長的梯級才到達。當經過拱形走廊的展覽區時,展示了新光歷年來相關剪報及廣告等資料。市民亦有機會觀摩粵劇演員的化妝與穿戴戲服過程,並親身試玩傳統樂器。
現年60歲的粵劇迷周女士表示,很多知名的粵劇名伶如任劍輝、白雪仙、紅線女和林家聲等,都曾在新光戲院登台演出。她最記得新光懸掛的「全院滿座」旗幟、等候大堂和旁邊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的熱鬧場面,以及散場時她與朋友拿着花束和小禮物等待名伶,「往後這些都成為回憶。」
北角街坊曾女士坦言,新光戲院地理位置便利,音響效果非常好,適合長者,雖然未來仍有西九戲曲中心和高山劇場等場地,但新光戲院讓影迷有種「回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