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長冬至思索記

  蔡思行 學研社成員、歷史研究者

  冬至大過年,在古時中國,冬至不只一家人吃飯團圓,更是不用上班,留在家中靜下心去,靜室置几焚香,反省一年之教訓得失。在新冷戰和AI衝擊的時代,作為家長,不妨靜下心來,一起想想新世代面對的挑戰問題。

  十多年前,香港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的「四代香港人」論可說是弄得沸沸揚揚,但在AI衝擊和新世代對學習和工作缺少個人投入感的今天,情況更不容樂觀。筆者在教育界的朋友曾有這樣經驗︰千禧後監考員在監考時插着耳機肆無忌憚地看手機上的影片,行政同事提醒仍依然故我。因為他們只是被臨時調派,沒有從屬的關係,所以認為監考做得好不好,不是他的責任。又例如近兩年多了大學生使用

  ChatGPT撰寫學期論文作業。為什麼學生會完全使用ChatGPT寫論文呢?朋友的反映是,因為學生認為論文作業是「大人」塞給他們的任務,不屬於他們的。他們不覺得這是他們自己學習成長要承擔的責任。

  再例如逐步出來社會工作的千禧後員工,開始出現與上幾代員工不太一樣的情況。作為上司,對於90後員工或許還能用「氹」的方式,鼓勵他們改進工作態度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千禧後的員工,十分強調work-life balance。工作時間需要放空和處理私務的個人時間,即使工作未能追上進度,都絕不加班工作。第五代香港員工能否在未來成為支撐香港經濟再創高峰的核心力量,存在一定的疑問。

  不是老師,更不是老闆,父母才是子女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本身是80後的朋友,既沒有了上一代的權威,一般也沒有下一世代「丁克家庭」(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價值取向,勇敢地作為2010年代或以後出生子女的家長,什麼才是給子女最好的教育呢?不是名校,不是興趣班,不是海外遊學,更不是工人姐姐照顧少爺小姐的配套,或許,就是每天自己捲起衫袖做家務、在家OT工作,當子女一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