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穩健與復甦經濟並行不悖

  蔡思行 學研社成員 歷史研究者

  不論在本周舉行今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上市民提及酒店業、旅遊業以及零售消費行業面對的困境,還是特區政府和學者均注意到的公共財政危機,都是香港在疫情和後疫情時代持續面對的問題。

  特首李家超指出,現時香港整體經濟處於「調整期」和「洗牌期」,政府會盡量幫助有困難的行業。搞活人流,做到「旺丁又旺財」,並沒有短期立即見效的靈丹妙藥,這離不開業界和政府不斷創造的新點子、新地標、好服務。筆者認為,我們需要有財務上的組合拳,同時解決財赤和上述行業復甦疲弱的問題。

  首先,重派本地消費券。諮詢會上有市民提出這點,指是一種「心意」,希望鼓勵市民留港消費。這需要更細化的安排︰每季向所有25歲以上的香港市民派發1,000元消費券,但限定每次消費金額達500至1,000元,當中25%金額才可以消費券支付。每季度未有使用的消費券金額將返回庫房。而消費券使用的範圍只限於食肆、服裝鞋履店、戲院、書店等這些非必須的「出街消費」店舖,務求消費券不是用來買貴價手提電話、金銀珠寶或支付其他日常開支,這樣才能細水長流及更精準地促進市面的繁榮消費。

  其次,不能再等到經濟好景時才推出消費稅,需要正視香港長期稅基狹窄的問題。日本是香港市民喜歡旅遊的地方之一,其消費稅率達10%,佔日本政府稅收超過三成,但未見旅客因徵收消費稅而卻步。一個地方的本地和旅客消費是否興旺,主要取決於上述的「兩新一好」。如果香港徵收3%消費稅,每年可帶來約180億元稅收。消費稅不免影響基層生活,所以綜援金額可以一次性地增加3%作抵消。至於旅客,模仿其他地區的做法,在同一商舖消費指定金額,可以享有全額退稅的安排,這亦有助間接刺激旅客多作大額消費。

  消費稅可部分抵消了消費券的支出,只要香港市面經濟復甦,消費券措施可以退場,長遠消費稅每年可以帶來約百多億元的稅收,公共財政和經濟發展可以並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