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重投職場的妙法
林振昇 勞聯主席、立法會議員
自「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推出後,勞工處已接獲逾1,100宗申請,涉及超過1.2萬名外勞。擴大輸入外勞無疑是弊大於利,勢將遏抑本地勞工的工作機會及薪酬待遇,絕不應無限量和永續輸入。面對人力問題,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才是根治之法。勞聯曾向政府獻策,建議可向重投就業且從事人力短缺行業的中高齡人士發放津貼,提供誘因谷就業;有幸,今年施政報告採納及優化了我們的意見,建議推出更具吸引力的「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
「再就業計劃」對象是連續3個月或以上沒有從事任何獲酬工作的40歲或以上中高齡人士,他們只要連續從事全職工作滿6個月,將可獲發最多1萬元津貼,而做滿一年則多1萬元;即使做兼職工作,只要每周工時達18至少於30小時,也可獲半額津貼。計劃細節仍在敲定,目前有些關鍵問題未有交代,例如期間是否可以更換僱主。
以陪月員為例,他們更換僱主或較頻密,但工作可能是連續一單接一單,那他們能否申請津貼?當局似乎暫時未有定論。政策目的是鼓勵再就業,筆者認為關鍵是僱員有否連續工作,符合條件就該獲批,不應變相「懲罰」須更換僱主的工友。若限制為單一僱主,陪月員等將被排除在外,也使其他合資格僱員處於不利局面,為保津貼或即使面對僱主壓榨也要啞忍。
「再就業計劃」門檻宜鬆不宜緊,受惠人數愈多,釋放勞動力效果愈顯著。筆者認為,計劃對兼職工作的界定,可由每周工時改為每月總工時計算,時數限制也有下調的空間。期望計劃正式推出時,能夠是讓大家都滿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