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升 家長要留神

■中學生壓力大,家長應時刻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
■中學生壓力大,家長應時刻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


  近月出現學童自殺問題的幅度增大,根據警方數字,今年截至11月8日,已有306名學童輕生,其中269人獲救、37人死亡,平均年齡15.8歲。這種悲劇,一宗也嫌多。現一文睇清在面對子女有自殺念頭時,家長及身邊人應該怎樣做,以防悲劇重演。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22日)表示,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由多項風險及保護因素互相影響而成,不能歸因於單一因素。政府審視近期中、小學學生自殺身亡的個案,分析當中曾出現的風險因素,主要來自人際關係包括家庭、社交或感情方面,以及個人問題例如學習及學校適應、抑鬱情緒及精神病等。

  蔡若蓮提到,因應近期發生學生的不幸事件,政府會加強跨部門合作,設立三層應急機制,第一層是協助學校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或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及時和適當的介入;第二層機制是以跨部門、跨專業及跨界別合作的方式,組織「校外支援」網絡,為學校增強「外援」;第三層機制是由學校校長直接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予醫管局專科精神科服務,醫管局會優先處理。

  冀提高公眾警覺性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早前亦促請所有持份者聯手商討及推行多層次以及策略性的介入措施,透過減輕困擾青少年和學生的相關因素和壓力,務求能夠改善他們的精神健康;更希望可以及早辨識自殘和自殺的風險以作及時處理。院方希望各方協力提高公眾對自殘及自殺行為的警覺性和認識,研究青少年和學生面對的壓力,減少對精神疾病、自殘和自殺行為的歧視,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社工和家長關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巧培訓,以協助他們更有效地識別有精神困擾的青少年和學生。

  此外,院方鼓勵有需要人士尋求協助,以及加強宣傳和推廣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同時增加精神科醫護人員的人力及資源,以進一步推動青少年精神病的服務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