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少於綜援 何談維護勞動尊嚴

  周小松 勞聯秘書長、立法會議員

  相隔四年,法定最低工資時薪水平終於在本周一起,由37.5元調升至40元,領取最低工資的基層勞工迎來久違的加薪。當然,最低工資「有得加總比無得加」來得要好,但水平實在讓人失望,對比較能反映基層開支情況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2019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間指數升幅約為7.2%,遠高於今次最低工資的6.7%加幅,工友實際購買力不升反跌。如今,普通茶餐廳一份午餐動輒要價40多元以上,最基層工友揮汗辛勞工作一小時也負擔不來,這樣又合理嗎?

  最低工資訂立原意是防止工資過低,可是這張保護網的效用愈來愈弱。當初最低工資在2011年首次推出時惠及逾18萬人,如今上調水平至40元估計最多也只有8.7萬人受惠,這並不代表工友們生活獲改善,而是最低工資水平過低,與勞動市場嚴重脫節,機制漸漸失去意義。現時二人家庭綜援金連雜項津貼每月可領9,658元,若以每月工作26日、每日工作8小時「除開」,即「時薪」約46元,比最低工資還要高,勞動價值如何被彰顯?

  最低工資近年經常被坊間質疑「儼如擺設」。根據政府統計,本港政策介入前的在職貧窮人口由2011年的68.5萬增至2020年的80.5萬,似乎亦反映貧者愈貧的情況不斷惡化,基層工友無法過有尊嚴生活。最低工資機制革新迫在眉睫,機制檢討須考慮以下兩點:首先,規定將水平檢討周期定為「一年一檢」,解決工資增幅滯後的先天性缺陷;其次,確保每次調整水平高於通脹及綜援金額水平,保障工友能負擔生活開支,一同分享經濟成果,發揮保障基層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