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騙案變種 玩虛幣呃身家
![](https://dw-media.tkww.hk/epaper/hker/20230103/TXT_JPG/p01-a.jpg)
「殺豬盤」扮專家誘投資 女經理失2000萬
警方分析發現「網上情緣」騙案近期出現新趨勢,騙徒搖身變作「投資專家」,先打「感情」牌,再誘騙受害人參與虛擬貨幣投資。2022年頭10個月,警方接獲「網上情緣」及「投資騙案」共2,812宗,涉及騙款逾13億元,其中一半「網上情緣」案件涉誘騙受害人投資,即俗稱的「殺豬盤」,反映騙徒正轉變手法,利用網戀設下投資虛擬貨幣騙局,以騙取更多金錢,不少受害人因而傾家蕩產。
在2022年1月至10月,警方共接獲1,309宗「網上情緣」騙案,較2021年同期微跌5%(約60宗),但損失金額則上升兩成達5.8億元,當中638宗被誘墮入投資騙局,當中女性受害人由九成半下降至八成,相對男性受害人則有上升。期內警方亦接獲1,503宗「投資騙案」,較2021年同期升九成,損失達7.7億元,當中佔七成、約1,035宗與投資虛擬資產有關,一名公司女經理被騙約2,000萬元損失最巨。兩組數據反映騙徒將「網上情緣」與投資虛擬貨幣騙術「二合一」,並更趨向引誘受害人投資虛擬貨幣。
以「低風險高回報」招徠
「網上情緣」騙徒過往一般假扮專業人士包括軍人、飛機師、工程師、商人及醫生等,透過社交平台、交友平台主動接觸受害人,繼而投其所好,建立網上情侶關係,然後以不同藉口行騙,包括訛稱「家人有病需要巨額醫療費」、「生意要巨額資金周轉」、「被當地執法人員拘捕需要保釋金」、或「送贈名貴禮物給受害人被扣而要交清關費、手續費、罰款」等,但這類騙徒需時長、金額少,而變身「投資專家」,可更快時間騙取更多金錢。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范俊業日前剖析犯案手法指,騙徒與受害人發展情侶關係後,再假扮虛擬資產專家,以「低風險,高回報」作招徠,誘使受害人進入虛假投資平台,透過線上客服教開戶及將資金轉往騙徒戶口或電子錢包。然而,受害人因希望短時間內賺取金錢,對「投資計劃」趨之若鶩而放下戒心。騙徒主要捕捉受害人對投資虛擬產品缺乏知識、貪婪及同情心等人性弱點,擊破防禦圍牆,很多人因此賠上物業、積蓄,甚至破產、患上抑鬱症及有自殺傾向。
警方於2022年採取20次行動,破獲811宗網騙案件,拘捕589人,涉款4億元。但由於犯罪集團大部分在香港境外,款項很快被轉移出境,而且部分投資產品屬高隱密性,例如投資虛擬資產、電子錢包等,令警方追蹤線索增加難度;同時,有關交易平台的互聯網服務商亦在境外,往往較難迅速獲相關服務商配合調查。
區塊鏈合規專業人士協會法律顧問吳文謙提醒,投資虛擬資產有「三大風險」,包括「投資風險」,虛擬資產項目會在短時間有大幅升跌,一些非主流貨幣會有數百倍波動,甚至「歸零」。其次是「監管風險」,例如AAX投資平台倒閉事件,該公司因監管不力,導致投資者無法取回金錢。第三是「刑事風險」,由於投資者不熟悉虛擬貨幣交易,很可能被不法之徒利用個人戶口清洗黑錢而觸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