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粵語

  致 幸

  我所住的港島小區,最近有不少內地人入住,他們大部分說普通話,也有一部分人說閩南話。他們內部溝通時,不少都選擇用自己的方言,但與我交談時,都會用粵語。

  粵語亦稱為廣府話或廣州話,在香港一般稱為廣東話。原居民的語言則為圍頭話、客家話、鶴佬話及水上話。1841年後,香港闢為自由港,廣州西關不少商人來港發展,將粵語帶入香港。1949年後,又有大量江浙及上海人來港發展,將普通話和上海話帶來香港。在一段長時間內,國語、粵語及其他方言在香港各領風騷。據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人口調查,香港說粵語人口不過半。當時香港電台新聞報告便用國粵客潮語廣播,京劇、粵劇、漢劇(客家劇)及潮劇並存;香港電影除了國語片、粵語片外,更有廈語片及潮語片。然而,粵語畢竟是香港中小學的教學語言,故自1967年後,電台及電視的廣播獨尊粵語,粵語自此一家獨大。

  粵語用於文章或小說已有一段長歷史。在1947年黃谷柳用粵語寫成小說《蝦球傳》。散文作家十三妹於1958年在其《新生晚報》的專欄《新窗》,第一個用粵語嵌入高雅文類。她並非粵人,但在來港以後努力學習粵語,對其文法構造與詞彙大為捧場。廣州的《新快報》也間中有粵語入文,如有「金融常識知多D」的系列報道。

  粵語是聯繫粵港澳大灣區的一條文化紐帶。香港人應努力學習普通話及其他方言,使香港成為各方來客宜居共融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