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有難度 排解疑難尋協助
早前,有一名中五男生聲稱學校規定男生留短髮的做法不合理及不合時宜,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事件引起不少網民討論。該名男生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曾談到自己有「性別焦慮」,並自高中開始探索性別,形容自己性別認同「較偏向中性少少」。到底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生理性別的成因是什麼?又應否尋求協助?醫生又會怎樣幫助有性別不安的人士?
1. 性別不安乜東東?
性別認同障礙(又名性別不安症)是指一個人對於自己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感到非常不適的情況。當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以及其生理性別在社會中所扮演及引伸的性別角色,並強烈地相信自己應該屬於另一性別,這人便可能已出現性別認同障礙的情況。當事人有可能由兒童時代起已持續相信自己的性別被錯配,亦會被此問題困擾,產生心理不安。
2. 性別不安成因?
直至現時為止,醫學界仍未能確定性別認同障礙的成因,學者相信此情況的成因有多種,與先天基因、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及社會因素均有關係。
3. 怎樣才算性別不安?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性別認同障礙」必須符合五項條件:
■ 必須要有證據顯示有強烈且持續的跨性別認同感。
■ 跨性別認同感不可因為另一種性別在文化上有更多優勢而產生的。
■ 同時也必須有證據顯示對於天生的性別有持續的不適,或是感覺自己所屬的性別角色不恰當。
■ 當事人不可同時患有雌雄同體的病症(例如睾脂酮不敏症候族或是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 必須要有臨床上的證據顯示當事人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上遭遇顯著的痛苦或損害。
性別認同障礙人士經常要壓抑內心對性別認同的不適,亦會受社會眼光與大眾的性別角色觀念影響,為自己渴望改變性別的想法感到不安、恐懼和羞愧。因此,性別認同障礙人士較一般人容易出現抑鬱症狀、藥物濫用及自殘行為。
4. 應如何求助?
現時醫院管理局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設立了性別認同障礙診所,接受全港註冊醫生及醫管局臨床心理學家之轉介,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一站式性別認同障礙評估及治療服務。專業團隊成員包括精神科醫生、內分泌科醫生、外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護士、職業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醫務社工。
5. 有什麼治療方法?
一般而言,求助者會在治療初期接受精神心理評估,精神科醫生會根據其臨床情況以及個人意願決定他或她是否適合開始各種相關治療,包括:
A. 荷爾蒙治療
由內分泌科醫生評估體質及解釋治療的益處及風險,在當事人同意下處方荷爾蒙令身體產生變化,以幫助他或她擁有其選擇性別的特徵。
B. 實際生活體驗
在為期最少12個月的實際生活體驗期間,當事人會跟從其選擇的性別角色去投入生活的每一方面。治療師會預期當事人於職業和人際關係上充分顯示出對其所選擇的性別角色擁有良好的適應能力。
C. 心理治療
引導當事人作自我評估,探討及確認對於性別認同的感覺,並協助當事人決定是否願意開始不能逆轉的治療程序,或選擇其他的應對方法。在過渡期間,心理治療可協助當事人真實地評估相關治療所引致的改變,及對他或她未來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壞處,並且幫助當事人承擔責任,增強其面對改變的適應能力。
D. 性別轉換手術(俗稱「變性手術」)
在醫療團隊及當事人的共識下,完成實際生活體驗治療過程而又有意接受變性手術的當事人會被轉介到外科醫生。外科醫生會根據當事人的個別臨床情況決定他或她是否適合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