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水燙傷免惡化 應急處理有辦法

近日,網上瘋傳一段影片,當中一對父母帶着5名子女到餐廳用餐,其中2名男童一邊玩手機、一邊轉動餐枱上的轉盤。但因轉速過快,令轉盤上的熱水壺拋出,滾水直接倒在一名女童身上,並冒出大量白煙,情況令人擔憂。一般被滾水燙傷後,我們應如何處理傷口?坊間一些塗豉油、牙膏等「偏方」又是否可信?而傷口留疤等情況又有沒有方法改善?
燙傷是十分常見的家居意外,一般是指由過熱的液體或水蒸氣引致身體傷害。燙傷可分為4個等級(見表)。萬一不小心被燙傷,應立即用冷水沖洗受傷部位約10分鐘,為燙傷部位降溫及減輕痛楚。其後,應小心脫下傷口附近的衣服及飾物,並用乾淨的紗布輕輕蓋住燙傷的部位,以防細菌感染。若傷勢嚴重(皮膚出現白色或焦黑,失去感覺),或燙傷部位在頭頸,應立即前往求醫。
勿誤信「偏方」塗豉油
坊間有不少「偏方」指,被燙傷後可在傷口上塗上豉油、牙膏、肥皂、食油等化學物質,但不少專家卻呼籲大家不要誤信「偏方」,以免把細菌帶入傷口,令傷口惡化。此外,亦不要使用膠布等有黏性的物料包裹傷口,以免撕破皮膚。若情況嚴重,傷口或會出現水泡,專家建議切勿刺破,否則容易引致細菌感染。事實上,一般水泡會在一周左右自行消退,若水泡太大影響日常生活,則可尋求醫生協助。醫生會在安全和嚴格消毒的環境下,抽取出水泡內的液體,並小心處理傷口。
被燙傷後不少人最擔心的是否會留下疤痕?若果是最輕微的一級燙傷,一般不會留下疤痕,但若是二級或以上的程度,假如處理不好,便有機會留疤。處理疤痕是要在傷口最初形成時,於不同階段使用不同方式,這方面需配合醫生指示,同時要把握0至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
在處理疤痕時,都以「盡量改善」為原則,因每個傷者的康復狀況不同,所以很難一概而論。市面上亦有一些除疤貼片及凝膠售賣,專家指貼片比較適合大面積傷口;凝膠式的產品則較方便,對肌膚敏感者來說也較易接受,但兩款產品應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疤痕護理是非常漫長的過程,不能躁急。通常疤痕淡化需半年或以上時間,而且需每天持續使用,以及觀察疤痕的狀況,延長或縮短使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