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研骨骼再生 逆轉機能退化

  中大夥卡羅琳設醫學實驗室 冀5年育80專才

  香港要邁向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環球科研合作及人才的培訓是關鍵。由中文大學醫學院及歐洲卡羅琳醫學院合作設立的「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是「InnoHK」研發平台下28個實驗室之一,該中心聯合主任、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系主任容樹恒接受訪問時表明,中心注重再生醫學的前瞻領域等基礎科研、轉化臨床應用等工作,並預計在5年內可培育約80名科研人才,為本港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作出貢獻。

  記者 詹漢基

  隨着醫療科技發展,人類壽命不斷延長,隨之而來的骨質疏鬆、骨關節炎、軟骨退化等健康問題,卻讓現代醫學束手無策。容樹恒表示,「到了五、六十歲,誰沒試過膝蓋痛、背脊痛、頸緊膊痛?肩周炎、五十肩、關節韌帶勞損、阿基里斯肌腱炎等,不少都是源於身體機能的退化。」

  面對神經線、骨骼、肌肉日漸老化,現時只能採取「治標不治本」方式紓緩痛症、拖延病情,「但是沒有辦法讓這些組織重生。」中大醫學院與卡羅琳醫學院合作建設的「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正可突破限制,研發出「逆轉」疾病的全新技術,讓壽命延長的同時,也能減少疾病困擾。

  25專家三方面研23項目

  容樹恒表示,「中大的研究團隊在過去二、三十年在神經線、肌肉、骨骼作出不少基礎研究;卡羅琳醫學院作為歐洲首屈一指的醫學院,在神經線方面的研究也很出色,希望兩校能取長補短,在神經線、肌肉及骨骼等三個方面有更多突破,並將技術應用到臨床工作。」容樹恒表示,位於科學園的卡羅琳醫學院劉鳴煒復修醫學中心為該院校的首個海外分支,「我們會先與這個中心合作,其後中心會逐漸融入中大,成為我們其中一個研究中心。」

  未來中大及卡羅琳醫學院將分別派出12位及13位專家加入該中心,圍繞上述三方面進行23個研究項目。為了增強兩校交流,研究生及研究員可以到對方院校進行半年、甚至一年培訓,「這是國際上較為少見安排。」

  談到實驗室未來工作方向,容樹恒表示,「整個計劃有幾項主要工作,包括進行基礎研究,理解退化、受傷的病理機制;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為疾病找出對策,例如幹細胞治療神經線、軟骨及肌腱問題;我們也希望研發新的『使能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幫助全球的科學家解決問題。」他透露,中心將來會以論文數量、專利數目、科研資金等作為工作目標,期望在5年內有序完成。

  除了學術、技術上研究工作,容樹恒表示,人才培訓也是實驗室重點工作之一,「希望可培訓約80名研究生或博士後研究員,很大部分會留在香港、大灣區發展,甚至建立屬於自己的初創公司」,進一步推動科研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