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則仁成完人 問題少年再出發

  學校作中轉 老師飽滿愛 桃李滿天下

  一曲《上海灘》旋律在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的活動室飄蕩,一縷陽光照在中四年級學生賴偉聰圓圓的臉龐上。這是尋常的一天上學日,賴偉聰和同學正在練習吹奏色士風。他鼓着腮使勁吹,悠揚的旋律從他的手指下飄出。誰能想到他曾經是一個恐懼社交、厭學逃學的問題少年?

  賴偉聰是則仁學校的學霸,除了學習能力強之外,還必須有正常的情緒管理和行為管控能力。

  則仁學校是香港8所群育學校之一,創辦於1974年。群育學校是為各種學習困難的青少年兒童設立的特殊學校,針對學生情緒和行為問題進行輔導訓練。則仁學校的學生有的自閉、抑鬱,有的讀寫困難、閱讀有障礙等等,被教育局轉介到此。

  賴偉聰原本就讀於一所「Band 1」學校,但因為恐懼社交,進而厭學、逃學,被轉到則仁學校。初來乍到時,賴偉聰和他的父母承受着被名校拋棄的失落感。他看到了如電影《逃學威龍》般的課堂:不管老師如何苦口婆心講課,總有學生自顧自睡覺,或是突然之間在課堂吼叫……

  每當發生突發狀況時,老師總會先穩住學生情緒,然後在訓導主任和社工協助下,把問題學生與其他學生隔離開,確保一個人的失控不會影響他人。老師的專業和耐心,讓賴偉聰感到安全。漸漸地,他在這裏找到歸屬感:「在則仁學校,一名老師教八、九個學生,每個學生的需求都能被關照到。」這裏還有與學生及家長密切溝通的社工、當發生衝突時充當調停角色的訓導主任。

  改正學生錯誤避免再犯

  「我們不會給做錯事的學生記大過,學生犯的每個錯都有其價值。」在則仁學校當了15年訓導主任的冼景揚說,老師絕不允許體罰學生。老師要做的是找到犯錯的源頭,分析原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並且避免下次再犯。

  有讀寫困難、還抽煙喝酒打架的小黃(化名),就是冼景揚教過的學生。連續轉了3所學校之後,父母抱着「甩包袱」的心態把他送到來。起初,小黃總是不斷和同學及老師發生衝突。冼景揚每次都會深究衝突原因,這讓小黃覺得冼老師就事論事,不是針對他個人,慢慢開始轉變。

  冼景揚發現小黃特別有運動天賦,受冼景揚的鼓舞,小黃決定靠體育專長升學深造,戒掉了煙酒。3年之後他考取海外一所大學的體育專業,今年讀大四了。「這孩子說畢業後要當體育老師,幫助和他有過相似經歷的學生。」冼景揚說。

  則仁學校是一所男校,招收小學三年級到中學六年級的學生。小三到中三年級的學生必須住校,周末才可以返家;中四到中六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走讀或是住宿。「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住校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情緒管理和規範行為。」冼景揚說。

  集體生活也讓來自問題家庭的學生感受到溫暖。在此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社工主任黃秉堅介紹,大多數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普遍缺少父母關愛。曾有一名13歲的學生,父母離異後各自重組家庭,他在極度孤單中對黃社工說:「希望下輩子能投胎到一個好的家庭。」

  觀察學生愛好助其圓夢

  黃社工總會在節假日時,帶着無家可歸、依然留校的學生一起吃飯,一個披薩或一個漢堡就能讓他們心滿意足。黃社工還會觀察每個學生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幫他們「圓夢」。

  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納西爾·汗,是黃社工口中的天才導演,喜歡用手機拍攝和剪輯視頻。他6歲隨父母來到香港,9歲來到則仁學校就讀,已唸到中六。「老師從不逼迫我做事,尊重我的興趣,尊重我的信仰,我覺得在這裏像在家一樣。」他說,希望到內地唸大學,將來畢業後首選職業是警察,其次是影視製作者。

  平時,則仁學校不僅舉辦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還加強與內地學校的聯誼交流。2016年,與深圳市坪山區光祖中學締結為姊妹學校,兩校師生定期往來深港兩地交流。

  疫情下,線下交流搬到了線上。去年11月,兩校師生以「探索中華文化」為主題,同上一節直播課。則仁學校老師主講英語課《我們喜愛的食物》,光祖中學老師用普通話主講《中華文化根》。

  則仁學校校長郭智穎說:「群育學校和主流學校的學生是平等的,一樣需要探尋浩瀚的中華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作為一所群育學校,則仁學校的定位是「中轉站」。小學部大約有七成學生會回歸到主流學校就讀。有的學生不想被貼上「情緒病」標籤,選擇隱瞞就讀過則仁學校的經歷,有的學生則以則仁學校為驕傲,惦念着那裏善解人意、充滿愛心的老師。中學部的畢業生,大約一半可以進入大學就讀;剩下一半可以取得中學文憑繼續接受職業培訓,投身社會自食其力。

  「我們一樣覺得桃李滿天下,即使學生不承認讀過這所學校,只要有利於他們回歸主流學校,我們也感到安慰。」則仁學校助理校長鄭全金說。一些原本被放棄的孩子,經過則仁學校的洗禮後,獲得了再出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