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折磨人 脫髮失眠善忘

  中大研究指調節腸道內細菌可減後遺症

  新冠肺炎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又稱「長新冠」,指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數周至數月後出現的併發症或持續症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76%新冠患者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症狀,最常見的包括31%人感疲倦、28%人記憶力差,而脫髮、焦慮和睡眠困難亦各有21%。在「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中,「好菌」少、「惡菌」多,無後遺症者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首次證實新冠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而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

  中大團隊積極研究腸道細菌失衡與不同類別的新冠後遺症之間的關聯,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髮)、肌肉骨骼和疲勞等,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3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研究人員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明顯較少,而「惡菌」則較多,而無後遺症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與從未染疫者相似。同時,「長新冠」患者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均與無後遺症者沒有分別,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

  患者缺提高免疫力細菌

  根據該研究指出,「長新冠」患者的腸道中,缺少了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指出,是次研究為全球首次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性腸道微生態失衡,很可能是導致出現後遺症的重要原因,「個別的腸道細菌種類與某些後遺症有特別關聯,顯示分析腸道微生態或可預測新冠肺炎後遺症。」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總結表示,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而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而今次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

  是次研究由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研究種子基金和創新科技署InnoHK資助,有關結果最近在醫學期刊《Gut》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