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安全家居 移除絆倒陷阱

■家人亦應多點陪伴長者。
■家人亦應多點陪伴長者。

■長者可以防滑扶手借力。
■長者可以防滑扶手借力。

■長者可使用沐浴櫈。
■長者可使用沐浴櫈。

  浴室加扶手借力站立 耍太極改善平衡靈活度

  小孩子跌親,只消幾秒又能站起來;可是老人家絆倒就不同,輕則要撐起拐杖,以致短期內行動不便;重則要坐輪椅甚至卧床休養,還要接受幾個月的康復治療,而且身體機能不一定能全面恢復。有註冊物理治療師提醒,一般家庭環境有些位置,看似平平無奇,卻常絆倒長者,因此家人要多加留意甚至移除,打造安全的居家環境,保護長者以免發生意外。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余穎章(Ada)表示,「長者身體的協調功能隨年紀漸大而退化,要避免在居家中發生意外,只要做好一些預防措施,確保家居環境安全,可以降低危險。」Ada提出以下幾個位置,最大機會引起長者絆倒。首先是浴室,無論石材或水泥,地板必須要防滑的,特別是地濕的時候,因為當地面留有水漬,而長者的腳力和平衡力欠佳時,就好容易滑倒,使用沐浴櫈,加裝防滑扶手,方便進出浴缸時扶着,及如廁時扶着坐下或站起,並使用防滑墊以防跣腳。

  其次是櫈腳和枱腳。Ada指出,原來長者經常從坐着至站立開步時被絆住,而導致他們絆倒的就是櫈腳或枱腳,有時亦可能是自己絆倒自己例如左腳絆右腳,所以站立及開步時,應使用穩陣的支架或扶手,以借力和平衡,減少絆倒的機會;另外,有用的物品就不要放得太高或太低,應放在伸手可觸及的地方,而無需攀高爬低,更加不要踩在櫈仔上。事實上踩櫈仔極易會「跣」親。此外,長者閃避小動物,地氈如已破損或起角,也是長者絆倒的主因,長者應穿着防滑的室內鞋,同時家中應設足夠燈光照明等。

  長者跌倒引起的傷勢,較輕的是扭傷,常見部位有腰部和膝頭;嚴重情況便會引起骨折,手腕和股骨是高危位置,因為此處也是骨質疏鬆的常見部位,骨骼的堅硬度降底,而跌倒時該處不能承受撞擊,便成骨折,無論打石膏固定或骨科手術處理,復元期需要3至6個月,並會引致很多日常生活動作的障礙,術後要以物理治療恢復功能。

  防骨折先從預防骨質疏鬆開始

  預防骨折先從預防骨質疏鬆開始,家人可陪伴長者作定期骨質密度檢查,長者日常可做一些可以改善平衡感、身體姿勢、增加體力和靈活度的運動,如耍太極、步行等以保持關節靈活,有肌力。「老人家可以在治療師指導下,做適量的運動,以保持一定的身體活動能力。」Ada補充說,曬太陽有助吸收維他命D以保持骨質密度,含鈣質成分的飲品可補充流失。

  以上建議,對於不同體質及身體狀況,必須先諮詢醫生,尋找個別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