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AI機械裁縫 提升製衣產能

  特區政府斥資100億元打造的「Health@InnoHK」及「AIR@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旨在匯聚全球頂尖科研人員,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把研發成果轉化應用,以改善人類福祉。其中,香港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合作成立的「創新製衣技術研發中心」(TransGP)是首批獲進駐「InnoHK」的實驗室之一,中心將開發高智能的機械人生產系統,為製衣業面對的勞動力短缺、客戶消費行為轉變、環保要求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中心負責人表示,中心的長遠目標之一是製作「機械裁縫師」,通過各種人機協作,提高製衣工人的生產力,為製衣業創造高技術的就業機會,研究成果可望協助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智能製造目標。

  文:姜嘉軒

  中心主任、港大太古工程講座教授兼微系統技術講座教授田之楠日前表示,今時今日製衣業面臨不少挑戰,如人口老化令勞動人口減少,部分工作相對呆板、骯髒以至危險,令入行吸引力減低。此外,消費者期望以較低價格購買個人訂製服飾,但業界以批量生產為主,未能貼合市場需要,更有機會造成浪費和其他環境問題。

  研發三維縫紉技術

  田之楠表示,中心致力透過人工智能和機械人技術革新製衣業,但當中仍有不少技術問題需要攻克。布料有柔軟易變形特點,機械人較難識別及處理,而且機械人要適應不同工種,亦須具備短時間辨認環境與物件的能力。他強調中心主張人機協作,而非取代人手,並以「人與機械人共舞」為例,透過人機互動可產生更大的價值或生產力,但如何建立機械人感知、人機溝通渠道,以至造出多功能而簡單易用的機械人等,均是中心工作重點。

  TransGP首席營運官吳海鵬介紹中心的三大研究方向,其一是研發全自動化二維及三維縫紉技術,「傳統製衣程序需用到大量附件幫助,以造口袋為例,轉形狀就要重新設計另一種夾具,我們希望做到以機械人智能地去做縫紉工作,加快流程,且無須再花額外時間金錢去造那些金屬附件。」

  吳海鵬續指,「用上人工智能技術,只需在真實物件中取得基本數據,就可讓它反覆學習,有助攻克柔性布料的建模問題。」

  14科研項目進行中

  另一項就是與人機互動有關,吳海鵬舉例指如鋪床單,「人要知道機械人的動作,機械人亦要探測到人的動作,兩者才可配合做事」,因此中心亦有研究實時運算人體動作建模,以至將整個生產設施「數字化」,為實現智能工廠打好基礎。

  田之楠總結道,中心的宗旨是要革新製衣過程,現時共有14項科研項目進行中,正申請一項專利。他提到,大灣區現時仍有不少製衣廠房,不少更是香港投資,中心會積極將技術轉移至業界,亦可創造更多高技術的就業職位,吸引更多年輕一代加入,振興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