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易爆煲 音樂紓壓解憂

■林太在導師指導下彈古箏。
■林太在導師指導下彈古箏。

■參與古箏班的家長藉音樂釋放壓力。
■參與古箏班的家長藉音樂釋放壓力。

■敲擊班學員認真練習。
■敲擊班學員認真練習。

  學古箏心情平和增自信 金曲共鳴更珍惜至親

  疫下港人壓力大,對於家中有長者、長期病患或有特殊需要家屬的照顧者而言,更易「壓力爆煲」猶如「困獸鬥」,社會上涉及照顧者的家庭慘劇時有發生,教人惋惜。有社區樂團就深諳音樂的「神奇魔力」,首創以中國樂器培育和音樂治療結合社區理念,聯同福利機構及大專院校等合作開班,冀助一眾照顧者「脫離苦海」。有家長上完12堂古箏課後,身心皆得以放鬆;有學員更坦言,心情頓變平和;亦有初嘗音樂治療的學員,從金曲歌詞中得到共鳴,更珍惜照顧年邁母親的每一天,齊藉音樂減壓踢走負面情緒!

  文:董潔文 視頻攝製:呂仁欽、陸文心

  日常生活中音樂無處不在,除聽流行曲放鬆心情外,歷史悠遠綿長的中樂其實也可貼近生活,變成紓壓良藥。有47年歷史的「樂樂國樂團」去年就趁疫情肆虐,推出「樂樂社區照顧者支援計劃」,與不同機構合作開設古箏、琵琶及敲擊樂等樂器班,同時提供音樂治療服務,冀為疫下苦不堪言的一眾照顧者帶來心靈慰藉。

  在盛夏的一個早上,一班SEN學童家長暫時放下照顧子女的重擔,聚首將軍澳聾人福利促進會家長資源中心,眾人細心聆聽着導師的指示,左按右彈,小心翼翼彈出每個琴音,雖然音準偶爾走失,技巧也非熟練,但大夥兒卻盡情投入清幽的琴韻中,頃刻將心中鬱悶拋諸腦後,流露出久違的笑顏。古箏班學員之一的林太分享說,她自小就對音樂有興趣,不過一直苦沒機會學習。直至中學時接觸過長笛,及後卻因升學和工作無奈放下興趣。今次參與古箏班,終讓她重拾愛好,「我覺得古箏是種很優雅的樂器,之前從沒想到有機會接觸。」樂器班中更多家長是第一次接觸樂器,其中學員吳太表示,由於小朋友平時情緒不穩定,令她倍感壓力。「平時不想帶他外出,因為小朋友很容易在街上發脾氣。」她期望透過參與樂器班減壓,但由於她是初學者,「一開始學古箏時節奏感很差,一緊張就不會彈,但幸好有導師耐心教導」。在學習四期課堂後,現時吳太已能參與古箏合奏。

  中心主任文佩施表示,學習樂器需持之以恒,但古箏班常有學員在不同階段插班加入,技巧難免有參差,有古箏根底的她會幫助進度慢的學員「補習」以調整進度。文佩施樂見家長們參與古箏班後,身心健康明顯有改善,例如有家長分享指照顧小朋友壓力很大,因為子女有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會經常在家發脾氣,令壓力無處釋放,自己脾氣也變得急躁。後來因為學習古箏讓心情變得平和,與先生關係也有改善,令自己變得更加有自信;又有學員指學古箏後可以培養耐心,能與小朋友換位思考,以後讓小朋友學樂器時,會考慮到子女的感受;更有學員坦言,以前學習古箏要家裏有經濟條件才能學,但參加古箏班就圓了自己學習音樂的夢想。

  打非洲鼓熱鬧中發洩情緒

  樂器班讓照顧者有機會在音樂方面一展所長,而支援計劃另一服務——音樂治療,則讓照顧者踏出關愛自己的第一步。在音樂治療中,照顧者主要透過一些簡單易上手的樂器進行互動。

  計劃已開展一年多,其中照顧者的親情就讓計劃的音樂治療師曾姑娘感觸良多。她最難忘是一名家中有九旬母親要照顧的護老者,「這位護老者跟我們聊天時,總會提起媽媽。有次我們合唱一首歌曲叫《為什麼》,裏面有幾句歌詞讓他感觸深刻,『為什麼雙鬢斑白,光彩消失面容上』,他覺得自己仍有機會照顧媽媽,是件很幸福的事。但其實護老者本身年紀已過五六十,身體狀況也不佳,仍很珍惜每天能照顧媽媽的機會,這樣的親情真的讓人動容」。

  音樂治療中也有不少趣事,如不同性格的照顧者對樂器也有偏好,曾姑娘說:「一些活躍的照顧者,會較愛用節奏快的敲擊樂器,如非洲鼓,因他們喜歡熱鬧氣氛,愛用打鼓發洩情緒;而進行呼吸訓練時,我們通常會選用雨聲鼓、浪聲鼓,因發出的聲音較貼近大自然,能夠有效紓緩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