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5月拘278涉毒青少飆六成

警推VR體驗仿毒氣味 讓家長識別防子女墮深淵
「搵快錢」歪念和網上社交平台的便利,令本港青少年販毒、吸毒問題日趨惡化,給全社會敲響警鐘。警方今年首5個月共破獲1,415宗毒品案件,較去年同期上升近75%,其中有278名青少年涉毒被捕,較去年同期增近六成;當中122人涉大麻案,較去年及前年分別急升97%及140%,有44人年齡更在15歲或以下,情況令人震驚。暑假臨近,警方深入社區和校園展開全民抗毒活動,並與大學合作製造仿真毒品氣味及「虛擬實境(VR)」體驗,教導市民識別毒品,以及早發現子女是否染毒,免讓青少年墮毒品深淵。
警方統計顯示,本港近年青少年涉販毒及吸食毒品人數,均有明顯上升及年輕化趨勢。去年21歲以下吸毒人數共525人,較前年494人增加31人,當中21歲以下及報稱學生的吸毒人數,更由前年124人升至去年172人,增加48人。青少年吸食的毒品以大麻佔最多,去年青少年吸食大麻共有275人,佔整體人數逾52%,亦較前年的235人,增加40人。
被捕75學生 44人15歲或以下
毒品調查科署理總警司吳穎詩昨表示,今年首5個月青少年涉毒品被捕共有278人,包括75人為學生,當中44人年僅10至15歲(詳見表);毒販利用青少年販毒及誘使吸毒情況嚴重,主要反映在不法分子謠傳吸食大麻不會上癮,青少年販毒不會被重判,只是警司警誡而已,以金錢或大麻利誘青少年做毒品帶家或「收貨人」,加上互聯網普及,毒販利用社交媒體作販毒媒介及工具,在不同社交媒體明碼實價銷售毒品,今青少年更易購得,情況令人憂慮。
暑假臨近,屬青少年接觸毒品的「高危期」,警方全方位打擊各項毒品罪案,除加強情報搜集及拘捕行動外,同時將今年6月定為禁毒月,並推廣連串教育宣傳工作,讓家長、教師及年輕人深入了解吸毒禍害,同時提高青少年抗毒意識,由6月13至27日派出一輛禁毒推廣車,巡訪全港社區及校園宣傳禁毒訊息。
仿真毒品氣味讓市民「試聞」
禁毒推廣車設有由浸會大學化學系協助製造的仿真毒品氣味,供市民「試聞」,包括氯胺酮、可卡因及冰毒,並讓家長對毒品氣味有感官上的認識。一旦發現子女身上出現同類氣味時,便可及早察覺子女可能有吸毒問題。有關仿真毒品氣味是以製造香精的有機化學物質混合而成,對人體無害及不會上癮。此外,禁毒推廣車還提供「虛擬實境(VR)」體驗,參與者只要戴上各種VR設備和配件,便能以逼真的第一人稱視角,置身虛擬公廁內被毒販誘使吸毒,參與者會從鏡中看見自己因吸毒而長滿毒瘡的可怕樣貌,讓人對毒品禍害印象深刻。家長如想了解更多資料,可登入香港警察fb專頁內置頂帖文《毒品害人·六月·禁毒月 》瀏覽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