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香港冀傳統服飾入日常

  從古至今,衣着潮流不斷演變,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要追求衣服的潮流,彷彿要大眾認同才算得上「美」。但有人卻不隨波逐流,鍾情於傳統漢服,並身體力行充當「行走的歷史」宣揚漢服文化,使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服飾之美。推廣漢服之路並不容易,從校園入手十分辛苦,有漢服愛好者表示,漢服文化珍貴且深遠,期望政府可重視漢服文化,多舉辦漢服活動,增加市民的民族歸屬感之餘亦可承傳文化。 採、攝:張美婷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走入位於大角咀的一間商場,其中庭位置掛滿花燈,古色韻味的古城場地散發着濃濃喜慶感,那裏展示了不同款式的漢服。4名身穿漢服的女生在現場遊走,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她們是本港註冊非牟利組織「漢服香港」成員Amy、Grace、柑柑和思音,社團首次與商場合作舉辦活動,希望透過展覽、漢服試穿等體驗讓大眾了解更多漢服的知識,以及背後的歷史文化,並消除人們對漢服的誤解,將漢服融入日常生活。

  向學校敲門十分辛苦

  漢服的歷史時期跨度大,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時期的衣着均可稱為漢服。「很多國家也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民族服裝,而漢族的歷史淵源久遠,可以追溯至數千年之前,我們擁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但為何我們會遺忘了這一種服裝呢?」柑柑說。

  迷上漢服已8年的思音目睹本地漢服圈的變化,她表示因資訊發達,近年香港相對多了人留意漢服。4人所在的組織由一群對漢服文化充滿熱誠的年輕人組成,組織曾舉辦不同推廣漢服的活動,包括學校講座、工作坊、茶敘及大型漢服巡遊等,希望令更多人認識漢服。

  談到組織以往舉辦的漢服推廣活動,她們直言是艱難的路,「最大困難是沒有機會,在宣傳上我們最初以校園入手,但要有向學校敲門的機會,要令到學校注意我們也是十分辛苦的事,所以我們最初的校園宣傳活動都是向成員的母校入手,找學會或相熟的老師入手。」Amy說。她坦言雖然近年政府在學校上提供更多有關文化教育的資助,惟市民對漢服的重視度不足,使組織仍難以走上公開場合宣傳,是次的商場展覽是組織成立9年來首個商業合作。

  本地的漢服愛好者人數不少,但身邊人卻不理解他們對漢服文化的熱愛,柑柑指希望政府可帶頭去推動漢服這一傳統服飾文化,「除了令這種文化不會沒落外,對於我們對民族的歸屬感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她又建議政府在推廣漢服文化時,可多舉辦漢服周、展示漢服的活動。

  漢服配搭時裝成日常服

  漢服與中國歷史息息相關,而對於玩漢服的人而言,是否必然要理解漢服的歷史才稱得上愛好者?「這關係於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是否必然要理解它的歷史,視乎於你把漢服當衣服穿着,還是你很珍視這種文化,不止當漢服是衣裳。」Amy說。

  在香港,要穿漢服在街上行走,少不了要接受人們的奇怪目光。問到日常是否會以漢服代替日常外出服?4人連連點頭,但表示日常服則不會像出席漢服活動般的華麗,「我個人日常會偏向穿着純色還有暗紋的衣服,簡單穿着漢服的外衣、裙,束起頭髮便成了。」思音說。Grace更表示會把漢服混合現代時裝配襯,「例如下身是漢服的裙,上身穿襯衫或T恤,盡量把漢服融入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