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靜觀文化 助師生減疫壓

  港大馬會合推「樂天心澄」課程 下月擴至68校

  隨着復課在即,為緩解師生開學壓力與情緒,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與賽馬會合作開展「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將於10月擴展至68所學校,讓逾300名老師學習由放鬆開始,進而反思當下的生活狀態及各種人生問題,啟發心靈,並希望透過他們帶動校園靜觀文化,讓更多師生能受惠。

  去年的黑暴事件,不少老師與學生陷入風波中,身心俱疲,今年又遭遇疫情大大衝擊日常教與學,處理師生壓力刻不容緩。港大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總監、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林瑞芳昨受訪時介紹指,計劃於2019年首次推出,為期三年,去年針對社會事件下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初步顯示有助提高參加者整體健康指數,亦讓其失眠及負面情緒指數均有降低,對支援教師渡過難關有一定幫助。

  師生面對「三重壓力」

  而至今年疫情爆發,林瑞芳表示,大量師生進一步面對「三重壓力」的新挑戰;第一重壓力源自未知幾時復課,亦未知疫情走勢,是否會有下一輪爆發;而網課期間教師額外工作量大增,比如學習如何使用Zoom等軟件,製作額外的課程PPT、拍片等等,甚至有學校還要求電話家訪,此為第二重壓力;第三重則是網課復課輪換,改變所帶來的沉重壓力。她認為,受情勢所趨,師生會更容易煩躁易怒甚至失眠,希望能透過推廣靜觀校園文化,幫助師生緩解焦躁和壓力,迎接復課。

  課程需時5至40分鐘

  新學年10月起,「樂天心澄」行動將會以分布各區的9所種子學校作支援中心,為共68所學校304名教師教授8星期的靜觀課程。課程所需時間長短不一,短的5分鐘即可放鬆身心,如在考場緊張手指僵直,靜觀10分鐘後,放鬆呼吸緩解緊張,手指便可恢復靈活,長的課程則達40分鐘。

  林瑞芳引用《大學》「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形容靜觀課程可為參與者帶來成效。她提到,過去參加的教師都表示,靜心後能從繁忙的日常生活釋放心靈,遂而能思考當下的生活狀態或人生的問題。

  林瑞芳舉例說,曾有一名老師於靜觀課程中學習改變個人生活習慣,他選擇戒用fb,之後「感覺時間多咗,仲可以每日跑10K」,而戒斷三星期後,他再次上靜觀堂時突然大哭。原來,靜下心後他開始思索人生的問題,如生活是否一眼望到頭,人生是否有意義,頓覺人生短暫且悲哀。經過一番思索對人生的態度變得通透,明白珍惜當下是如此重要。